这会儿刷着手机,看到一个消息,心里咯噔一下。美国那边,不是说得挺硬气吗,怎么突然就这么说?伯恩斯坦,一个前高官,说我们都小看了中国,实力远超预期,还在不少地方表现突出。这算什么意思?难道他们之前一直以为我们就是在原地踏步?
我赶紧去查了查。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、现任华盛顿智库“新美国安全中心”的执行副总裁科林·伯恩斯坦,最近在接受采访时,把话说得挺直白。他说,华盛顿的决策者们,包括他自己,都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发展速度。他特别提到了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进步,还有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。他说,中国不仅仅是在“追赶”,而是在某些领域已经“领先”了。
数据说话。美国商务部自己公布的数据显示,尽管存在贸易摩擦,但中美贸易额在2023年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。这背后是什么?是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,还有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。光是看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,涉及的商品种类和数量,就知道这“小看”的代价有多大。世界银行的数据也显示,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稳居前列。这些不是凭空来的,是实打实的。
我看着这些,脑子里就想,这帮人是不是平时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?还是说,这是一种策略,故意这么说?但伯恩斯坦毕竟是前高官,他说这话,多少有点分量。他提到,美国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的评估,有点过于简化,觉得就是靠低成本劳动,但现在不是了。中国在人工智能、电动汽车、可再生能源这些领域,投入巨大,进步神速。你看,中国品牌电动车在欧洲卖得有多火?还有光伏产业,中国企业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大半壁江山。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“远超预期”。
而且,这种“小看”,可不仅仅是经济上的。在科技创新上,中国也不是过去那个只会模仿的形象了。各种专利申请数量、科研论文发表数量,都在不断攀升。虽然质量还有待提高,但这个趋势,是挡不住的。美国人自己也承认,在某些前沿科学领域,中国已经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
他们之前不是一直强调“脱钩断链”吗?现在又冒出来这么个声音,说“小看了中国”。这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矛盾?是不是他们发现,“脱钩”这条路,走起来比想象的要难得多,代价也要大得多。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里的位置,已经不是他们想拿掉就能拿掉的。
所以,这事儿怎么看?也许,这只是美国内部一些比较务实的声音,知道硬碰硬行不通,开始尝试调整策略。也可能是,他们确实被中国的实际发展速度给“吓”到了,开始重新评估。但无论如何,这种来自前高官的“坦白”,比那些天天喊打喊杀的言论,反而更值得琢磨。
美国下一步会怎么做?他们是真的要调整对华策略,还是只是放个烟雾弹?
声明: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,内容 90%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,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。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。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
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