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水还须活火烹,自临钓石取深清。
大瓢贮月归春瓮,小杓分江入夜瓶。
雪乳已翻煎处脚,松风忽作泻时声。
枯肠未易禁三碗,坐听山城长短更。
译文、赏析 / 严勇
译文
图片
烹茶,最好用流动的活水和旺盛的火苗,于是,我亲自到钓石边汲取深潭中清澈的江水。
用大瓢舀起映着月光的江水,带回春瓮中;再用小勺从江中取水,把它分到夜瓶里。
茶沫如雪白的乳花,在煎茶的锅边翻腾;倒茶时水声,忽然像松涛般响起。
清茗三碗,干枯的肠胃也难以承受其甘润;静坐聆听,山城中传来报时的长短更声。
注释
图片
杓:同“勺”,舀东西的工具。
分江:从江中取水,江水为之减了分量,故云。
雪乳:一作“茶雨”,指煮茶时汤面上的乳白色浮沫。
松风:形容茶滚沸之声。
禁:承受。
注释引用:百科赏析
图片
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著名品茶诗。
这首诗最绝妙之处,不在于“汲江煎茶”的茶的味道,当然看他写的那么美,应该也不错的,而在于“汲江煎茶”背后透露出的人生境遇与况味。诗人煎的并不仅仅是茶,而是一份乐观与洒脱。无论被贬何方,对于生活的热爱,对于美好的追求,对于人生的探寻始终如一。
当我们得知此诗作于被贬儋州期间,那么诗人那份乐观煎茶的态度,就变得难能可贵。这让我想起了被贬渡江的明代第一才子杨慎,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”只有超脱了生死,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与生命的美好。
“活水还须活火烹,自临钓石取深清。”首联是说,烹茶,最好用流动的活水和旺盛的火苗,于是,我亲自到钓石边汲取深潭中清澈的江水。这是写“煎茶之关键”。
煎茶的关键,在于“活水”与“活火”。因此需要诗人“自临”,许多美好,需要“自临”才能抵达。倘若少了这份讲究,一饮而尽,那么人生的趣味就会少去很多。这份“自临”不仅是对茶事的讲究,更透着对生活的热爱,对于美好的追求。
“大瓢贮月归春瓮,小杓分江入夜瓶。”颔联是说,用大瓢舀起映着月光的江水,带回春瓮中;再用小勺从江中取水,把它分到夜瓶里。这是写“取水之过程”。
颔联妙趣横生。大瓢舀起的不仅是江水,还有水中的月色,将自然之美“贮”入瓮中;小勺分取江水,似与江水有了一场轻柔的互动。“贮月”“分江”,把寻常的取水过程写得极具画面感与诗意。
“雪乳已翻煎处脚,松风忽作泻时声。”颈联是说,茶沫如雪白的乳花,在煎茶的锅边翻腾;倒茶时水声,忽然像松涛般响起。这是写“煎茶之技艺”。
前一句写茶沫如白雪般在锅边翻腾,形态鲜活;后一句以松涛喻倒茶声,动静相衬。这两句表面看是写煎茶之技艺,实则深藏着对自然之趣的体悟——茶之“雪乳”与松之“风声”,仿佛将山林之气都融进了这盏茶中。
“枯肠未易禁三碗,坐听山城长短更。”尾联是说,清茗三碗,干枯的肠胃也难以承受其甘润;静坐聆听,山城中传来报时的长短更声。这是写“茶后之心境”。
“枯肠”句化用唐代卢仝的《七碗茶诗》,“一碗喉吻润,二碗破孤闷。三碗搜枯肠,惟有文字五千卷。”却自有新意。卢仝写茶能“搜枯肠”,苏轼则说“未易禁”,既赞茶味甘醇,又暗抒情怀——对生活的热爱,对美好的追寻,对慢时光的珍惜。
末句“坐听山城长短更”,以静谧场景收尾。品茶之后,静听山城更声,时间仿佛慢了下来。这份从容,正是苏轼逆境中的生活态度:不以境遇改初心,于平凡中品滋味,于喧嚣中得宁静。
纵览全诗,无一字写生命美学,却字字写生命美学,诗人以茶为媒,写尽了生活之美、心境之阔、人生之境。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”读《汲江煎茶》,品的不仅仅是茶趣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,一种生活美学,以及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旷达与通透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